国华人寿一月保费跳水三成 “金手指”刘益谦失灵了?
来源:燕梳师院
作者:辛苔
国华人寿的故事,还得从掌舵人刘益谦说起。曾几何,他凭借大胆而精准的投资操作,将国华人寿推向了行业的聚光灯下。然而,时移势易,如今的国华人寿却因投资策略的接连受挫,陷入了寸步难行的困境。难道,“金手指”刘益谦失灵了?
01
一月保费跳水
2月15日,天茂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天茂集团”)披露,2025年1月1日至2025 年1月31日,子公司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国华人寿”)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人民币49.4亿元(未经审计)。
与同期保费收入71.9亿元相比,同比下降31.34%。可见,公司在一月份经营中出现了保费“缩水”。而保费“跳水”似乎成了一个趋势。1月11日,天茂集团亦披露了关于2024年度国华人寿的保费收入情况,具体实现346.4亿元人民币(未经审计),同比下降14.21%。
面对保费收入的连续“缩水”,国华人寿曾解释,由于追求高质量发展,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来降低负债成本,提升经营管理能力。不过,这一决策虽有利于未来的长远规划,但在短期内却直接导致了保费规模的缩减。
问题远不止于此。对国华人寿而言,更大的挑战是盈利能力的急剧恶化。从2019年到2022年,公司的盈利水平逐年下滑,分别为22.2亿元、11.1亿元、8.5亿元、4.8亿元。到了2023年,更是出现首亏,全年净亏损高达11.6亿元。
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认为,公司2023年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资负两端的双重压力。一方面,投资收益锐减30.12亿元;另一方面,赔付支出增加了10.56亿元,同时提取的保险责任准备金飙升至78.21亿元。这些不利因素叠加,最终导致了国华人寿在2023年的严重亏损。
02
积重难返
随着各大险企陆续披露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,多数险企的年度经营情况已清晰呈现。然而,国华人寿的第四季度报告并未“现身”。截至目前,最新数据仅停留在2024年第三季度。最新报告显示,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,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06.14亿元,净亏损7.05亿元,说明亏损仍在延续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国华人寿在2024年三季度的偿付能力指标虽有所改善,但仍处于行业较低水平。其中,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84.78%和122.75%,较上一季度略有提升,但距离监管要求的安全边际仍有一定差距。
此外,公司已连续九个季度未更新风险综合评级,引发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担忧。不过,在SARMRA评分方面,国华人寿始终保持在合格线以上,尽管未能达到80分的优秀标准,但也显示出其在部分领域的合规性努力。
经营“失守”的背后,还存在高额退保现象。根据历年年报,2020年至2023年,国华人寿的退保金分别为21.14亿元、303.59亿元、303.37亿元、206.01亿元,占同期保险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.45%、79.61%、80.21%、51.02%。而随之影响的退保率,分别为8.59%、13.81%、13.29%、8.44%。显著可见,2021年创退保新高,从一亿飙升至百亿级别。
对此,公司回应道,主要是由于保险产品的期限特点所致。2021年至2023年,国华人寿的退保金总额高达813亿元,这种规模在整个保险行业中也极为罕见。
单一的产品结构引发了退保潮。2016年,公司推出的“国华泰山5号年金保险”,迅速成为国华人寿的旗舰产品,其保费收入在三年内经历了戏剧性的起伏。从20.59亿元到277.01亿元再到194.42亿元,这款单品几乎成了公司业绩的风向标。然而,自2019年起,随着主打产品转向两全保险,国华人寿又开始出现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的局面——虽然退保狂潮有望平息,但满期给付的压力悄然而至。
03
“金手指”刘益谦失灵了?
“我不是一个富豪,我只是一个普通人。”实际控制人刘益谦堪称投资界的风云人物,他认为自己是投资者,而不是企业家。
2014年4月,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,一件由玫茵堂珍藏的明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,价格从几千万,一路飙升,最后以2.81亿港元成交,折合人民币2.4亿元。而这大手笔的背后正是刘益谦。
刘益谦的资本版图远不止于此。他的市场遍布范围较大,包括但不限于天茂集团、亨迪药业、长江证券、国民技术、天宸股份、云从科技。
早在2009年,他就敏锐地预判到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爆发式增长,并果断入局,通过天茂集团旗下的国华人寿,将保险资金与房地产紧密结合,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。
在他的操作下,国华人寿不仅成为资本市场的活跃玩家,还频频出现在商业地产的大额交易中。比如,当潘石屹决定退出上海HOHO世界广场时,刘益谦毫不犹豫地接手;到了2019年,他又进一步扩大版图,拿下深圳福晟集团65%的股权。
刘益谦最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对资金的灵活运用。他擅长通过定增和质押的方式,将手中的资源最大化利用。以保利地产为例,他曾将持有的10.8亿股质押给信托机构,成功套现6亿元,然后迅速将这笔钱投入到金地集团的增发项目中。而在金地项目中投入的4亿元,又被他再次质押,从中获取2.5亿元用于下一个投资计划。这种“资本循环”的模式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极高的市场敏感度和风险控制能力。
面对国华人寿的危机,投资大佬刘益谦也进行了一系列“割腕行动”。比如,通过减持新世界股份为公司注入更多流动资金,尽管这次操作看似“高抛”,但实际上却是刘益谦的一次“割肉”之举。此外,刘益谦还通过拍卖艺术品来回笼现金,试图缓解资金链紧张的局面。
眼下的局势依然充满挑战,刘益谦能否带领公司化险为夷、点石成金?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发表评论